這本書跟我本來以為的差很多,我原本以為是以歐陽文風的愛戀故事為主,但其實更多的卻是身為一個同志、一個同性戀牧師的他,如何從否定自己到自我認同過程的記錄。同時還有一些讀書心得,與對於生命、死亡、生活的體悟。
只要有一靈魂因為我的故事受安慰,覺得自己不再孤單;只要有一女子不再誤嫁懦弱恐懼的同性戀男人,所有對我的白眼冷言,比風還輕。我只是自愧才薄,幫助不了更多的人!
我曾經是那麼的堅持同性戀罪惡,我是那麼痛苦地渴望改變,可我也知道我對同性的愛慕是那麼深植靈魂深處,它不只是蛐蛐兒藏在那裡,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消滅了它也等於消滅我的生命。
決定了的事,除非講理,否則難在情上感動我改變。情義兩難全,我寧可捨情取義。
我從來沒有向A表白我對他的情感,因為那是一種連我自己也拒絕承認與命名的情感。既然沒有表白,也就沒有所謂的拒絕,他做為一名異性戀者,恐怕永遠也不可能明白我對他那種自己當時也不明白的情感不適,我當時還是深刻地體驗那份寂寞,一種情感的殘破,衰敗和淒涼。那是一種化不開的悲傷,可是我不但連一個訴說的對象也沒有,我連自己也悵惘。
公告版位
目前分類:王元元讀書 (13)
- Aug 24 Sun 2014 21:25
《現在是以後了嗎?》
- Jul 27 Sun 2014 22:48
柯裕棻《浮生草》
柯裕棻《浮生草》
P.6〈序〉
一般而言,讀書寫作等事是文人的台前表演,而生活瑣事則為後台微不足觀的背景。但我怎麼看都覺得,寫日常瑣事的那些其實是生活的表層文字,它們工整而冷靜;有關讀書寫作的這些則非常熱切,是裡層文字。這些更貼近自我,更往內心深掘,它們其實非常私密。我以為我不輕易心剜出,寫的當時我一點也不擔憂,如今湊在一起看,就有一覽無遺的危險了。
P.22〈蜷曲的旁觀者〉
讀書的時候,人既是將自己蜷曲起來,進入一個封閉而完整的狹小世界,同時也將自己拋擲到一種難以言喻的浩瀚之中。在文本的時空裡,完全投入的讀者成為奇妙的貝類,他暫時將自己藏匿起來,任由文句的轉折、標點的停頓、文字和意象的空白與滿溢將他扭轉、填塞、拉扯進入一個光滑細緻而且深邃的天地之間,他暫時忘卻自身原有的形狀,成為文本揉捏的對象,他為文本形塑,意義附他而流動,他閱讀的起點與終點是完整故事敘事結構的決定點,他身為讀者,暫時棲居文字之間,成為意義的演繹者。
這蜷曲寄居於虛構時空的讀者也是一個面對嶄新宇宙的人。在閱讀的過程中,他暫時使自己成為他人,成為作者,他讀了,而且也寫了。作者的文字在他的眼中和心裡重新書寫了一次,以他喜好的方式,以他願意的速度。在這過程裡,閱讀使他提升,讓他離開自己和世界原有的樣貌而重組,他看見了被自己遺忘的過往,以及幻想,他更在這文本的地基之上築起他自己生命的經驗,將這些文字納入未來回憶的一部分。它們與他自己的生命交織,與此時此刻窗外的冬雨和寒冷交錯,也和至今為止他能夠憶起的某部分經驗重疊,而這召喚意義的過程又釋放了這麼多他自己從未明確感之的情緒,滲入他從未找到恰當表述方式的那些痛楚。他像貝類那樣打開自己的縫隙,讓書本的內容像海水一樣滲進他的世界裡,改變他的溫度,他也在閱讀時吐露了自己深藏的珍珠,或是渣滓,將心子裡磨著他的那些泥沙,於閱讀時,重新掏洗一遍。
- Jan 09 Wed 2013 23:54
陳雪《人妻日記》
其實我一直到這幾年才知道陳雪這個作家,會認識的原因也是因為接觸到一些同志資訊後,才知道這一個女同志作家。更後來才知道原來她是《惡女書》的作者,在更前一陣子看到她的書《迷宮中的戀人》,有在誠品翻過一下子,但真的無法繼續閱讀。
這樣說的意思並不是指書寫得不好,只是那個風格不是我所喜歡的。如果要用文字形容,我覺得她的小說讀起來的感覺,就像是一層一層的黑色薄紗,層層疊疊成很黑暗的一片。簡單的說就是文字風格不是我喜歡的,我還不太喜愛那種過於陰暗晦澀又瑣碎的行文感覺,因此一直都沒有看過她的書。
上週去逛茉莉的時候,正好在架上看到這本《人妻日記》,之前也在臉書上看過朋友轉貼幾篇陳雪在臉書上張貼的日記片段,使我拿起來翻了幾眼,不同於她的小說作品,這本有點類似隨筆的日記,讀起來文字順暢真實,內容也挺有趣的,因此就很順手的結帳了。
花了幾天的時間讀完,對於書中所寫的內容,很多地方都有同感。不知道已經要三十歲的我,是否有資格說自己經歷了一些事情,但確實很多感受是跟陳雪經過時間洗禮後沉澱的感受有類似之處,不時常心有戚戚焉的感覺。而她與早餐人之間的互動,總不免讓我反思自己與小粉絲生活上的一些細節,可以作為借鏡或許也是一種自我提醒吧。
很習慣性地邊閱讀邊用標籤紙紀錄覺得不錯的文字區塊,看到最末尾的某一段時,我有種被深深重擊的感覺,我的理智告訴我:這段敘述很平凡啊!你是在感動什麼。但是我的感性面,卻讀過一次一次又一次,然後眼睛慢慢的酸澀,緩緩滑下一滴淚。這段文字是這樣的:
- Nov 25 Sun 2012 22:15
少年PI的奇幻漂流
強烈警告,內有大雷!提到很多劇情內容,請小心服用!!
去年就看過PI的原著小說了,當時還不知道李安正在拍攝這部電影。
- Jun 03 Sun 2012 23:26
廖鴻基 南方以南:海生館駐館筆記
- Mar 30 Fri 2012 23:59
2012.03.30 書與電影的夜晚
這週感覺過得好快,一下就週末,要放假了!!耶嘿!
上週去花蓮出差兩天,所以上週末六日我幾乎都在公司加班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關係,沒有好好把累積的壓力跟疲憊消耗光,這週總是覺得頭很痛,常有偏頭痛的感覺。
然後週二下午送急診,週三早上請半天假,今天整個下午又是教育訓練。所以這週的工作時間還真的給它很少,難怪咻一下就又是週末了。
再度歡呼~耶嘿!!
下午的教育訓練挺有收穫的。這次的主題是如何作出一份精彩的簡報。由資深的自然科編輯擔任主講人,她作的簡報也真的很棒,畫面乾淨漂亮,說服力高,除了實際的技巧外,主要的重點是放在觀念上。聽完之後,更清楚如何去製作一份簡報,也讓我更想好好學一下PPT。
- Mar 09 Fri 2012 23:57
蔣勳《感覺十書》
嗅覺彷彿是最不具體的感覺,氣味是最不具體的存在。但是,卻是最機警的器官,也是最纖細的存在。
(海的)腥,好像比較難理解。……腥味好像死去已久的魚的屍體在空氣中持久不肯散去的憂傷怨憤。
我沒有那麼鼓勵你去美術館看畫,我沒有鼓勵你去音樂廳聽音樂,我沒有那麼鼓勵你去劇院看戲劇,ㄚ民,當藝術變成一種功課,背負著非作不可的壓力、負擔,其實是看不見美的。
- Nov 21 Mon 2011 11:36
琦君與我的書櫃
其實我是一個很挑食的閱讀者,就以我的閱讀歷史來看,我很偏重在中文,西方東洋的書籍幾乎我櫃上沒有幾本。而在中文書籍中,我又特別偏好古典文學,所以我的書櫃上幾乎滿滿的都是古典文學,當然一部份是因為這些書都是中文系所會用到的課本或工具書。
現在我房間內有五個落地式的大書櫃,扣除放文具、雜物、光碟等非書籍與文學的物品後,大概還剩下三個半裝滿書的落地大書櫃。有時候想,如果我把這些書都換成購買時的現金,我大概可以多個十快萬的存款吧!去年計算過,我櫃上的書籍大約有八百本,以一本一百五十元來算,就有十二萬了,當中還有許多是大本厚的精裝版,所以應該只會多不會少。
恩,我物質上是窮困的,但精神上是滿溢的。
我一直覺得古典文學是最美的文字表現,一字一句總是充滿許多的內涵,在極短的長度裡,卻可以容納龐大的資訊。若把這句話翻譯成文言,大概是這樣:古文美矣,字句滿實,雖短而大也。同樣意思的一句話,在白話文中卻要用兩三倍以上的字數才能清楚表達,而且雖然使用的字眼都是很簡單的,可是卻能感受到其中的樸實與真實,文言文真的是非常具有美感的語言工具。也難怪我在國中國文課接觸到文言文之後,就整個著迷於文學當中。
在中學時期最愛的文學體裁是詩詞,因為詩詞的文字最美,五絕二十字,七絕二十八字,或是律詩、古詩,還是宋詞,都鮮少有破百字的作品,卻美艷至極,整個讓我一頭栽入至今。也因此在國高中寫了很多現在自己看了很想死的詩作(文章分類中自己找)。也許是因為中學課本中的文言文鮮少有長篇,其內容也多是深具教化意義,因此我還真的在大學以前,沒讀過多少文言散文名篇。
- Apr 06 Wed 2011 23:46
關於《轉山》
首先要說的是,這是一篇遲來的書籍讀後紀錄,要不是因為我內心的一點自私,這本書該有的閱讀扎記,就會這樣消失在我腦海當中。
我已經忘記當初購入《轉山》的時間,只記得那一天是我跟兩個大學的死黨碰面的日子,因為我慣例的提早抵達與他們偶而的遲到,兩兩相加後,使得我多出約莫半小時的無聊時間,所以我踏入公館的校園書局內打發時間。
在一堆書籍中,要對《轉山》多看一眼是很容易的,因為書的封面很容易吸引人注意,雖然就僅是一個面容肅穆的男人,在飄著雪的道路上虔誠地合掌的照片,卻有著異常的莊嚴感。當下我還不知道這個男人在進行什麼儀式,只是單純地被封面照片散發出來的氛圍吸引。而後我拿起書看到文案後,更是吸引我翻開書看看。文案是這樣的:
你說:「翻過這一頁,英雄即將起身。」但我的這趟旅途,絕不是以雄心壯志為起點,在無法思念的旅途上,我一路害怕,害怕迷路、生病、山險、野獸、遇騙、遭劫、貧窮與孤獨,甚至害怕再也無法繼續前進了,而這一切,只是為了……
這樣直接且誠實的敘述,又寫出旁人與作者自我對於整個故事認知的落差,構成了我強大的好奇心,是怎樣的過程與心態,才會出現這樣出人意表卻又如此直接誠實的文案介紹。而翻開書後,看到蔣勳的推薦序與作者的自序後,才知道這一趟旅程是出自雲門舞集的「流浪者計畫」,作者謝旺霖更是該計畫的第一屆計畫案得主。
- Jan 14 Fri 2011 18:29
《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》

要先坦承地說,我是先看完電影,才回頭看原著小說的。雖然一開始我有打算要先把小說看完,然後再去看電影。萬幸,我是先看電影才看小說。並非電影拍得不好,而是要在150分鐘內把整本書說完,是非常不可能的事情,所以勢必要改寫變動刪節。總的來說,電影還不錯看,至少我有給他70分以上,有些朋友說看電影看到睡著,我想這多少是因為原著本身就是一部自我敘述很強的作品,因此很難要求有什麼爆點或視覺享受在電影中呈現。電影中止能將書中描述的場景畫面,盡可能地表現成為具體的展現,的確,我在看電影時,被義大利美食害得飢腸轆轆。
看完小說後回顧電影,會發現很多歧異處,可能某句話是A說的,但是在電影中卻改成B說,或是A做的事情變成B做......但是若單看電影,這些變動不妨礙瞭解原著中想說的事情。
整本書分為108+1個篇章,義大利、印度、印尼各有36個篇章,最後的感謝信則是第109篇。 作者自己在序言中有特別說明,會以三個36組成108的數字概念,是來自於印度瑜珈士的念珠—唸誦謦,在東方哲學的觀念中,認為108是最吉祥的數字,這三位數是三的完美倍數,其組成部分加起來等於九,而九又是三的三倍,而三這個數字,自然代表了至高的平衡。而這本書是作者追求平衡所做的種種努力,因此以唸誦謦的結構來將自己的自我告白分為108個故事。又依三個不同的地方,分為三個36個故事的結構。在整本書的進行,也是依照義大利、印度、印尼三個地方推進發展。
原著的英文書名為:Eat、Pray、Love,就像有人開玩笑地說,這是一本飯、禱、愛的書,但也確實如此,吃飯、祈禱、愛正是書中三個地方的不同主題,在義大利著重的是飲食大欲,三十六則追求享樂的故事,所以義大利的篇章多寫飲食方面的感受,去引導整個發展,以此類推,第二個部分:印度,三十六則追求信仰的故事,所對照的正是祈禱,著重在印度道場中尋訪真我與精神導師的祈禱。第三個部分:印尼,三十六則追求平衡的故事,在這個部分的重點是愛,寫作者從失去愛自己愛他人後,最後又重拾愛的能力。
- Dec 05 Sat 2009 08:47
陶子《我愛故我在》
昨晚把陶子的新書《我愛故我在》看完了,
書中分成了四個部分,
分別是陶子關於自己的部分還有男人與女人的部分,
最後一步份是在雜誌上的專欄彙整。
其中我最喜歡第一部份,
因為那是陶子寫自己的感受,
文字中更能表現出陶子這個人,
相對其他部分寫他人的故事,或是專欄的文字,
都更有靈魂的感覺。
- Feb 12 Thu 2009 13:32
天堂?地獄?
嚴格來說,這不算是一篇創作,只是想討論老師在上課時候提過的想法。
什麼叫做天堂?
天堂就是該死的時候,就死了,沒有任何拖延,沒有任何苦痛,安詳的離去。
睡夢中過世,還帶著一點笑容,安詳的過去,這就是天堂。
什麼是地獄?
地獄就是該走的時候,卻無法安詳的離去。
插管、氣切、電擊......等急救,及各種延命手術,這樣活著真的是活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