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要先坦承地說,我是先看完電影,才回頭看原著小說的。雖然一開始我有打算要先把小說看完,然後再去看電影。萬幸,我是先看電影才看小說。並非電影拍得不好,而是要在150分鐘內把整本書說完,是非常不可能的事情,所以勢必要改寫變動刪節。總的來說,電影還不錯看,至少我有給他70分以上,有些朋友說看電影看到睡著,我想這多少是因為原著本身就是一部自我敘述很強的作品,因此很難要求有什麼爆點或視覺享受在電影中呈現。電影中止能將書中描述的場景畫面,盡可能地表現成為具體的展現,的確,我在看電影時,被義大利美食害得飢腸轆轆。

看完小說後回顧電影,會發現很多歧異處,可能某句話是A說的,但是在電影中卻改成B說,或是A做的事情變成B做......但是若單看電影,這些變動不妨礙瞭解原著中想說的事情。

整本書分為108+1個篇章,義大利、印度、印尼各有36個篇章,最後的感謝信則是第109篇。 作者自己在序言中有特別說明,會以三個36組成108的數字概念,是來自於印度瑜珈士的念珠—唸誦謦,在東方哲學的觀念中,認為108是最吉祥的數字,這三位數是三的完美倍數,其組成部分加起來等於九,而九又是三的三倍,而三這個數字,自然代表了至高的平衡。而這本書是作者追求平衡所做的種種努力,因此以唸誦謦的結構來將自己的自我告白分為108個故事。又依三個不同的地方,分為三個36個故事的結構。在整本書的進行,也是依照義大利、印度、印尼三個地方推進發展。

原著的英文書名為:Eat、Pray、Love,就像有人開玩笑地說,這是一本飯、禱、愛的書,但也確實如此,吃飯、祈禱、愛正是書中三個地方的不同主題,在義大利著重的是飲食大欲,三十六則追求享樂的故事,所以義大利的篇章多寫飲食方面的感受,去引導整個發展,以此類推,第二個部分:印度,三十六則追求信仰的故事,所對照的正是祈禱,著重在印度道場中尋訪真我與精神導師的祈禱。第三個部分:印尼,三十六則追求平衡的故事,在這個部分的重點是愛,寫作者從失去愛自己愛他人後,最後又重拾愛的能力。

這本書的中文名稱:《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》,書中的確是作者到三個地方旅行的所見所感,但是這只是表象的部分,這一趟旅途,其實是作者向內心尋找自己的過程。經過逃離家庭、離婚、迷戀.....等心靈受傷的過程,在這一趟旅途中重新療癒,重新找到愛人的能力,也重新愛上自己。若以旅途的三個地點來看,我會認為義大利、印度、印尼三個地方分別代表三個不同的階段。在義大利多是寫享樂的過程,寫作者如何在美食與所愛的語言中,重新獲得快樂,並擺脫抑鬱與寂寞。就像是一個傷痕累累的人,重新藉由美食、快樂、無拘無束的自己一個人獨處,來洗滌掉自己身上本有的總總負面情緒,重新獲得快樂的能力,使得各種心靈的傷口止血節痂,但尚未完全癒合。在印度則是更進一步地,去找回自己相信的能力,並且正視過去的種種,不管好的壞的,都去坦然的接受他,並且找到自己信仰的力量,找到成為自己的路徑,若在義大利的享樂過程是一種止血節痂的象徵,那麼在印度的過程則是一種條理自己內在體質的象徵,傷口停止出血,開始節痂,人的身體也逐漸康富有元氣,才能更進一步的去追求幸福。因此,整個旅途在印尼峇里島有了一個結局,已經痊癒的身心,做好了準備,接受下一個感情,去享受愛人與被愛的幸福。

其實,這一趟旅程,就是一個人在尋訪自己身、心、靈三者的追求。

這本書,是一本非常主觀的書,因為書中有太多是作者自己本身的感觸與生活經驗,甚至對於身心靈的追求,都是作者非常自我的表現。但是透過作者在追求自我過程的那些經歷,或多或少都是每個人會走過的路途,看到某一個段落,被勾起一段回憶,看到某一行字句,發出了共鳴。作者利用自己追求自我與完滿的經驗,來啟發讀者,學習著去跟自己相處,學習著去享樂,去找到這一生中可以依靠的信仰,並且在身心靈中找到和諧平衡的生活態度。

當初看完電影,陪伴的朋友認為電影中的主角真是一個自私的女人,但當下我卻非常嚮往,甚至憧憬這樣追尋自我的旅程。這個世上,最重要的是自己,自己最愛的人也必須是自己,因為只有當我能夠愛自己,並且找到自己,瞭解真實的自己,我才能知道:我究竟是什麼人。以這樣的自我認知出發,才能夠看清楚這個世界的運作,進而認識所有的情感網路,然後真正地去愛一個人,最後找到身心靈平衡的生活。

認識真實的自己,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。


以下是在原著小說中,我看到覺得有所觸動的文句,或長或短,也可能遺漏一些其他人認為重要的文句,但這是我的摘錄:



真正的心靈探索,往往致力於建立系統化的原則。

此刻我要尋找的治療與平靜,只來自於孤獨。

上癮是每一個以迷戀為基礎的愛情故事所具有的象徵。一開始,你的愛慕對象給你一劑令人陶醉的迷幻藥,你從不敢承認需要它—一劑強有力的愛情興奮劑。不久,你開始渴望那種全副心思的關照,就像任何毒癮者如飢四渴的藥癮。不給藥時,立即病倒、發狂、衰竭(更甭說對最初鼓勵這種癮頭、而今拒絕再交出好東西的毒梟極為憤慨—儘管你知道他把藥藏到什麼地方,但還是可惡至極,因為他從前是免費奉送給你的)。下一階段,瘦骨如柴的你在角落裡發抖,只能確定自己只要再擁有一次『那個東西』,即使出賣靈魂或搶奪鄰居亦在所不惜。同時,你的愛慕對象逐漸對你感到厭惡。他看著你就像看一個陌生人,何況還是他曾熱愛過的人。諷刺的是,你很難責怪他。

我們慎重、清醒而明智地討論『再試一次』,總是實行某種合情合理的新計畫,減少彼此明顯的不相容處。我們努力解決這件事。因為兩個如此相愛的人,最後怎麼可能不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呢?非得行得通不可。不是嗎?我們懷著新希望重聚,共享幾天欣喜若狂的日子。有時甚至幾個星期。然而最終,大衛再一次退避,於是我又一次纏住他(或者我先纏住他,於是他避開我—我們從來搞不清楚是怎麼引起的),然後我又一次被摧毀。最後他離我而去。

學學處理寂寞。為寂寞做計畫。一輩子就這麼一次,與它並肩而坐。接受這種人生體驗。別再利用他人的身體或感情,來抒發你未滿足的渴望。

如果我們承認我們關係惡劣,卻硬著頭皮撐下去,會有什麼結果?如果我們承認我們讓彼此發狂,我們一天到晚吵架,幾乎不再做愛,卻無法離開彼此而生活,於是應付下去,會有什麼結果?然後我們可以白頭偕老、共度一生—悲慘度日,但慶幸沒分道揚鑣。

別因哭泣而道歉。若沒有這樣的情緒,我們就只是機器人罷了。

過你自己不完美的命運,好過模仿他人過完美的人生。

而當你在經歷黑暗時期後,感受到絲毫可能的快樂,就得死命抓住這一點快樂,直到它將你拉出土中—這並非自私,而是義務。你被賦予生命:你有責任(也就是你身為人類的權力)去尋找生命當中的美,無論多微不足道。

大家以為精神伴侶是天作之合,每個人都想要。可是真正的精神伴侶是一面鏡子,他是你看到讓你退縮的東西,他使你注意到自己,讓你能改變自己的生活。真正的精神伴侶是可能是你遇上的最重要的人,因為他們卸下你的防備,把你給打醒。但是跟精神伴侶一輩子住在一起?不,太痛苦了。精神伴侶之所以走進你的生命,只是為了向你展現你的另一面,而後離你而去。

可是我愛他。 『那就愛他。』 可是我想念他。 『那就想念他。每次想起他,給他愛和光,然後就算了。』

你是女強人,習慣得到生命中想要的東西:在過去幾段關係中,你沒有得到自己要的東西,於是搞得一團遭。你老公沒像你想要的那樣表現,大衛也沒有。這一回,生活沒照你要的方式進行。支配狂最痛恨的,莫過於生活不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。

有史以來,只有兩個問題使人類打動干戈。『你愛我有多深?』『誰作主?』

智者始終像他自己。

我一向對男人決定得很快。我總是很快墜入情網,未曾衡量風險。我不僅容易看見每個人最好的一面,也假設每個人在情感上都有能力達到最高的潛能。我曾無數次愛上一個男人的最高潛能,而非愛上他本人,而後我久久緊抓住關係,等待這個男人爬升至自身的偉大。在愛情中,我多次成為自己樂觀傾向的受害者。

有時為愛失去平衡才能過平衡生活。

較年輕的我,是充滿潛力的橡實,但是較年長的我,是已然存在的橡樹,始終在說:『是的—長大吧!改變!進化!來這兒跟我碰面,我已完整、圓熟地存在!我需要變成我!』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a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