捷運的車廂裡,好多人兩眼無神的放空著,更多人低著頭,雙手忙碌的飛舞著。我也是低著頭,盯著我手上的書。

我所見的畫面裡,沒有顏色與聲響,只有黑和白建構出來的七彩。

這是本關於感覺的文章。用文字來述說各種感覺的美感。挺奇特的。

認識蔣勳,一開始是因為雲門舞集的舞作,裡面都有蔣勳的影子存在。然後是許多有關美學的講座,常常可以看到蔣勳這個名字。但我所認識的他,也就只是一個頭銜——美學大師。

至於是怎樣的大師?我不清楚。臺灣的大師與專家太多,多到會讓人以為,所謂的大師不過是種必要的頭銜,甚至是個職業。

在正式閱讀蔣勳的書之前,就先快速瀏覽過《美的曙光》,當時覺得是本關於藝術的歷史介紹,也沒有太深入的理解,只是覺得文字看起來很舒服。

真正有整本讀完的第一本書是《生活十講》,雖然更想看《孤獨六講》,但剛好那時圖書館只有《生活十講》,就先看了。看完的感想是,蔣勳很厲害,對於臺灣社會文化中的各個現象都看得很透澈,所寫出來的文字,每個論點都切中核心,閱讀的同時不由得點頭稱是,不知道是身有同感,亦或者是被說服,對於書中的內容都很認同。

第二本則是《新編傳說》,同樣也是在圖書館找到,又是跟我研究領域有關係(我碩士論文是寫中國神話),所以也看完了。看到蔣勳詮釋一個故事的能力,其特質是非常具有美感,同樣的一個內容,經過蔣勳的筆,似乎色彩都豐潤了起來。

再來認真閱讀的就是今晚開始看的《感覺十書》,但我還沒看完,目前才看到一半。誰叫新店與西門太近,來回的距離只夠我看完半本,但也很快了。我想,我應該會反覆再看第二次,因為太多的敘述,是需要暫停當下的動作,停下來經由想像而進入畫面,才能更感受其中的美。

看完嗅覺與觸覺,其實就已經若有所得,尤其是嗅覺。我一直覺得嗅覺是個最強烈的記憶,記得那一個味道,就無法忘記相關的人事物。

但現在想說的不是這個。

而是蔣勳的文字浪濤。閱讀蔣勳的文字,會有種被綿密溫柔的海浪拍打的感覺。

閱讀中,我突然想起來,某一年的仲秋吧,家裡去了一趟花蓮。雖然在那之前,我就曾往返花蓮半年之久,但卻是那次的旅遊讓我愛上花蓮,嚴格來說,是愛上七星潭。

七星潭其實不是潭,而是海。但我也不知道為啥它要叫潭。


下了遊覽車的我,沒辦法像其他人一樣,在岸邊奔跑,相互潑水。我只是找了個離大家有點距離的地方坐下,看著遠方的海平線。

海,一直都是很美的。平靜的海面,卻有著無盡的紋路,一直蕩漾。海風徐徐的吹來,襯著暖暖卻不熾熱的太陽,不冷不熱,很適中的氣溫。

坐在七星潭的岸邊都不用擔心染上沙,因為整個海岸線幾乎都是細小的石礫,並不會銳利,都是渾圓可愛的鵝卵樣貌。透過衣褲傳來的,是沁涼又舒適的觸感。讓人不由得慵懶了起來。

於是我躺下了。

整個人像是漂浮著,海水上上又下下的侵擾,但不會侵浸到耳朵,頂多只是腳底板會感受到水花的拍打,以及身軀底下流動的海水與小石子。

鼻子裡聞到的是清新的海洋味道,的確是清新的。風涼涼的吹來,帶著一股新鮮的海水鹹味,沒有多餘的腥味,頂多混上一絲陽光的暖味。

這些感受在每個海灘其實都一樣,七星潭之所以讓我這麼留戀不已,是因為除了觸覺與嗅覺外,七星潭的海邊更多出了聽覺。

一波波襲來的海浪,捲起石子,拍打上岸。岸上的石子,與浪中的石子,撞擊沖刷,發出了嘩啦啦——嘩啦啦——的交響樂。清脆、鳴亮、又有著莫名的規律性,不斷不斷的演奏著。

沖刷本來是種具體的動作,但在七星潭,沖刷就不單只是具體的,更是種抽象的洗滌。海水一波波衝到腳邊,沖來涼意。捲起的石子,彼此撞擊發出海浪的聲音,經由石子與石子的接觸,似乎產生了種類似超音波聲浪的作用,從耳朵進入身體,再進入腦海與心靈,洗去煩惱與情緒。

然後,我睡著了。整個夢裡都是七星潭的石子在歌唱。

好想在一個吹著涼風的午後,躺在灑滿陽光的海水裡,再度聽七星潭對我歌唱。




我越來越喜歡蔣勳的文字,他帶我進入一種本來若有似無,卻實際存在的感覺裡。雖然看書的當下,我在捷運新店線上,但我卻聽見了七星潭的聲音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a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